關於端午節,我們從小就被教育其來由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,所以端午節也是詩人節,其實,這和事實是有些出入的…
其實,端午節本來的名稱是「端五」、「重五」(因為是五月五日、兩個五重疊),改稱「端午」是因為唐玄宗生於八月五日,大臣宋璟為了討好皇上而通令全國避諱「五」。為什麼五月五日這個日子這麼重要,會變成一個有慶典的節日呢?
哪裡是慶典呀?!包括划龍舟、包粽子在內,事實上根本都是為了「驅邪避禍」!因為五月五日早在比屈原更早的年代,就是故老相傳的「惡月惡日」(其實整個五月都是惡月),因為這個日子跟夏至很接近,天氣炎熱、人心浮動、災異橫行、蟲毒蔓生,《風土記》云:「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,俗重此日,與夏至同」、《大戴禮》云:「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」,直接告訴人們要注意衛生、保健,保持身體、居家環境整潔(註一)。
據了解,古代越人會在五月五日這一天斷髮、紋身,斷髮是以之為自己的替身躲避災禍,紋身其實是把驅邪的咒文圖案刺在身上以保平安。此外,划龍舟的習俗也是從越人開始的,因為越人是崇拜龍圖騰(註二),自居為水神、龍神的後裔,操龍形舟船巡弋江面,一則誇耀自己不凡的龍族血統、二則鍛鍊武士的體魄和戰技、三藉龍神威嚴鎮壓為祟江河的妖魔鬼怪;至於粽子,古代稱角黍或筒粽,是一種把米糧置入蘆葉或竹筒烹煮的民間小吃,在五月五日這天鄭重其事,就是為了酬神、祭祖及安撫邪靈遊魂。而有關紀念屈原、餵魚蝦等說法云云…那是漢朝以後才有的了。
事實上,踏入夏季之後,萬物滋長,五毒盡出,一般典籍認為五毒是指五種踏入生長季的毒物「蜈蚣、壁虎、蛇、蠍子、蜂」,但是道家經典則有云,五毒,指的是為禍人間的疫鬼、禍祟、夜煞、邪精、業魅:疫鬼是沾染不潔磁場造成傳染病疫、禍祟是惡念作弄導致災變意外、夜煞是藏於陰暗角落伺機害人、邪精是挑弄及煽惑人心浮動而誤入歧途(白蛇傳應屬此類),而業魅則是冤死、枉死、橫死者想要「抓交替」,以轉移本身的惡業。五毒作祟,其實會一直持續到農曆七月過後,在將近中秋、夏季將完的時候才稍有止歇。
因此,從古到今人們都會在五月五日前後隨身佩帶既可以驅毒蟲、又可以防邪祟的香包、護身符,以便平平安安渡過災疫的季節。此外,也會在門戶上懸掛鍾馗天師像、菖蒲艾草,以便抵擋侵門踏戶的五毒惡靈。
有鑑於此,為因應端月即將到來,須彌齋特地在此與大家分享可以祛邪辟異、開運納祥,融合了檀香和天然青草香味的【端午節護身淨宅香包福袋組】
http://tw.f5.page.bid.yahoo.com/tw/auction/e19664911?u=skuda65
最外層的鳳梨(旺來)造型香包袋,上面有魁心居士的主神 鍾馗天師尊恩賜結緣的【驅邪護身靈符】
裡面置入了~~
◎魁心居士恭筆硃書、觀音大士尊恩賜結緣的【消災解厄靈符】
◎天然★檀香木塊★:檀香又稱淨香,有清淨磁場的效能,乃是最堅固摒擋災邪的「能量之盾」!
◎辟邪七寶香火福袋,內藏→
茉草、刺心、艾草、芙蓉、香茅、刺波、含羞草
這七種帶刺的植物,各自都有除穢辟邪的功用,合稱「草中七劍」,讓佩戴者諸邪辟易、百祟不侵!
非常經濟實惠的【端午節護身淨宅香包福袋組】,不但大人小孩都可隨身佩帶,有端節應景的象徵意義、也有驅邪避穢的實際功效,還能懸掛在家門後方,逐祟擋煞,經過神尊加持的香包,比傳統的菖蒲艾草法力、效力更強,也省了上市場採買、回家黏掛大把花草的麻煩工夫。
除了【端午節護身淨宅香包福袋組】,還有許多結緣吉祥商品,也很適合在端節、酷夏期間使用喔!
http://tw.f2.page.bid.yahoo.com/tw/auction/b33328299?u=skuda65
虎爺尊是所有小孩子的守護神,隨身佩帶可以全方位護持保平安,諸邪不侵!更可和佩帶者心靈相通,遇有疑難在心中默禱,虎爺尊隨即顯靈幫助安渡難關!
http://tw.f4.page.bid.yahoo.com/tw/auction/d25574571?u=skuda65
夏季時疫橫行、穢祟潛藏,利用靈符和除穢吉祥物把家宅中各個陰暗角落清一清、給磁場來個大掃除,不但保持闔家平安順遂,更容易提升家運,帶來好福氣!
http://tw.f2.page.bid.yahoo.com/tw/auction/b33536387?u=skuda65
傳說端午節的正午時辰磁場特異(所以雞蛋可以立起來),因此當天的「午時水」也具有神奇的靈感效應,午時(11:00~13:00)放一澡盆水,搭配【平安艾草香皂+玉皇清淨靈符】讓全家一起清淨身體的磁場,不但護持體魄強健,出門在外也更多一層光明磁場的守護力量,讓您神清氣爽、平安順遂!
★歡迎多多瀏覽須彌齋的結緣天地~~
http://tw.user.bid.yahoo.com/tw/show/auctions?userID=skuda65&u=:skuda65
(註一)從戰國到兩漢,人們一直認為五月五日是令人深惡痛絕的惡日。「俗說五月五日生子,男害父,女害母」,王充《論衡.四諱》也記載當時風俗「諱舉正月、五月子。以正月、五月子殺父與母,不得舉也。已舉之,父母禍死」,《風俗通》記載:「俗云五月到官,至免不遷」、「五月蓋房,令人頭禿」,。不過,中國歷史上許多名人倒是五月五日所生,如戰國時號稱「門客數千」、以「雞鳴狗盜」的故事稱頌千古的齊 國孟嘗 君田文,就是五月五日所生。
(註二)中國遠古時代其實各地氏族、部落都有自己崇拜的圖騰,圖騰的意義就彷如中古歐洲世家貴族的「家徽」,舉例來說:傳說后羿射下九個太陽,其實應該是指他消滅或征服了九個崇拜「日圖騰」的部落。古越人崇拜的「龍圖騰」其實和現代中國人一般認知的「祥龍」不同,比較趨近於「蛇」、「虺」類的圖騰(因為越人有可能是夏王朝的後裔,而夏王朝是蛇圖騰的崇拜者)。而中國人的精神象徵「龍」,其實也是部族融合的象徵(混合了蛇、鷹、魚、鹿…等圖騰),代表有能力統一各部落者才配稱帝王、天子…順道一提,其實漢人也是一個混血民族喔,它是來自西北藏羌系的周政權滅了來自東北通古斯民族的商政權(與日、韓同源)之後,進一步通婚混血而產生的。